6小时快题设计,时间分配建议如下:
方案构思(1.5小时),一层平面图(50分钟),主立面图(40分钟),透视图(1小时),二层、三层平面图(25分钟),总平面图(40分钟),次立面图(40分钟),剖面图(25分钟),调整完善(25分钟)。
主干课程包括:
主要课程:建筑设计基础、建筑设计原理、中外建筑史、建筑结构与力学、建筑构造。
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:美术实习、工地实习、建筑测绘实习、建筑认识实习、设计院生产实习,一般安排40周。
培养目标:
旨在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掌握建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,具备实际工作能力,能够适应建筑生产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。
建筑学初试快题考试时间分为3小时和6小时两种。大多数学校仅初试设有6小时快题,部分学校初试后还需复试,复试亦考6小时快题。而仅初试考3小时快题的学校,复试也必定会进行快题考试。目前,建筑学考研设有快题考试的院校中,尚未出现仅考一次3小时快题的情况。
3小时快题的命题建筑规模较小,一般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,功能相对简单。而6小时快题则更为多样,面积可能从千余平米到数千平米不等。
3小时快题考试通常安排在考研考试第二天下午。6小时快题则安排在考研第三天上午8:30开始,下午2:30结束(因此第二天下午无考试)。建筑学考研可能是唯一需要连续三天考试的专业。此外,快题考试通常有专门的考场。
具体各校的快题考试安排,如用纸种类、纸张尺寸、绘图形式等,请查阅各校网站发布的招生简章,其中会有详细说明。以上信息,仅供参考!
考研无需报名辅导班,原因如下:
1) 考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,主要依赖个人努力。辅导班的作用仅是帮助初试者少走弯路,但并非决定性因素。最终的成功取决于考生本人的努力程度。因此,专注于努力才是最实际的选择,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要风雨兼程,坚持别人无法坚持的坚持,成就别人无法成就的成就!
2) 无论辅导班是面授还是网络授课,老师每年讲的内容都大同小异,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也随处可见。
3) 辅导班的学习效率较低,浪费时间。考研班的老师往往喜欢闲聊,浪费课堂时间。
4) 报班费用较高,增加了经济负担。
5) 报班的主要好处是心理安慰,仅此而已。
快题设计是建筑类(含城市规划)考研的专业课考试,建筑类快题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设计,必须是独立完成,时间一般为3-8小时。
作为考研的重要科目,快题设计主要针对学术型硕士的设计、历史方向以及建筑学专业硕士。学术型硕士的技术方向可能还会考数学二、传热学、结构力学等。但各校情况复杂,有的初试考而复试不考,有的复试考而初试不考,有的则是都要考,极个别学校甚至都不需要考(仅限历史方向,设计不考快题则不正常)。
快题设计前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:
考生们通常关注快题设计本身的设计和表达,但准备工作也同样重要。以下是一些小窍门供大家参考。
1. 用纸及其准备工作:纸张选择取决于考生个人准备,许多院校和单位会提供考试用纸。拷贝纸(草图纸)适合快速表达设计意图和成果。平时练习时应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纸张,以便在考场遇到统一纸张时不会感到慌乱。
2. 用笔:
⑴ 针管笔:品牌自选,推荐高尔乐一次性针管笔,提供从0.05到1.2的各种粗细规格,适合技术图钢笔骨线表达。
⑵ 美工钢笔:品牌自选,推荐英雄238和59,适合洒脱奔放的徒手表达,同时起到多只不同粗细规格的针管笔的作用,表达效果更为丰富。
参考书籍:
《快速建筑设计100例》由黎志涛编著,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,米黄色封面,16开正方形。本书风格典型,收录作品具有徒手表达上乘效果,并对每个作品进行了点评。
《建筑设计指导丛书:快速建筑设计方法》由徐卫国编著,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,黑色封面,16开。本书理论性强,适合有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同学和擅长尺规表达的同学。
快题设计表达相关注意事项:这方面立竿见影的窍门不多,主要依靠长期练习和积累。
大致作图顺序及工作内容:
方案阶段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、主立面、空间透视和版面设计等关键元素,这些构成了方案确定的核心视觉资料。其他如剖面图、次立面图、总平面图等则可以基于前三者进行制作。(特别提醒:总平面图的设计需与入口层平面设计同步完成,各阶段的效果表达和上色等工作亦需细致处理。)
在快题考试中,考生通常有4至8小时的时间进行设计。考生需自备一块1号图板、专业绘图纸,但不得携带具有透图功能的纸张。此外,可配备丁字尺、比例尺、铅笔、橡皮、针管笔或绘图笔。建议参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《城市规划设计资料集》。
不同学校的要求各异,快题设计通常需在8小时内完成。近年来,规划专业的考试多涉及建筑单体设计,是否采用尺规作图则由考生自行决定,学校并无具体要求。但部分学校可能对透视图有所规定,如要求黑白图或色彩图,至于水彩画法,基本不太可能。8小时完成设计,若使用水彩需要非常熟练的技巧,大多数考生会选择使用彩铅和马克笔配合针管笔,这样既快速又有效。至于透视图,当然必不可少,因为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三维表现。至少应保证透视图的色彩表现。平面图可以仅包括一层平面和周边环境,立面图则可添加阴影和植物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