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的姚俊卿,其个性中蕴含着海的深邃、天的高远。这种书法家独有的气质、天赋、气息,正是姚俊卿榜书成就的关键。他凭借中国书艺的深邃之道,依托古代圣贤的丰富内涵,敞开心胸,在书写的圆满自足中驾驭风云。以下是我为您精选的姚俊卿行书书法作品,希望对您有所裨益!
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作品欣赏
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1
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2
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3
姚俊卿精选行书书法图片4
姚俊卿个人简介
姚俊卿,男,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,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书法家、教育家、电影艺术家。他曾为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、《五朵金花》、《青松岭》、《金光大道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直奉大战》等三百余部电影设计和书写字幕。198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,成为首批会员。现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教授、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、中共中央国家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院士、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、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、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学院名誉顾问、中原书画研究院首席名誉院长、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。出版《姚俊卿书法》、《中华翰墨名家——姚俊卿专辑》、《美术家——姚俊卿专辑》等多部专著。
1958年-1991年,姚俊卿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,担任高级字幕美术师。
1989年,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、民进中央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为展览题写展名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参观展览并为其剪裁。
1991年,姚俊卿调入长春大学,担任教授。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功过文联评为百杰书法家。
2001年,应中央电视台邀请,为“夕阳红”栏目开办老年书画课堂,并主讲行书讲座。
2005年,中国电影100周年暨长春电影制片厂60周年时,荣获“功臣荣誉奖”。
2006年,长春大学设立姚俊卿书法艺术馆,陈列其主要代表作品。
2008年,被国家产权局聘为“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”。
行书的基本练习方法
行书结构:繁密而不拘束,气韵清雅,空灵自然,宽松而富有韵味,平实而富有动感。尤其是布局,不同于楷书之构较为严谨,它往往不受字的点画长短大小的限制,而是随其体势而结之,纵横错落,不拘泥于陈法,气韵清舒,使之各尽姿态,得之圆活自然之趣。对于初学者来说,既要以法帖作为学习的范本,但又不能死搬硬套,既要在法帖中去体悟、研究,但又必须在实践中多去摸索。只要学之有恒、悟之有道,自会成功在握。
离方遁圆:楷书方多圆少,折笔处多为方,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,变化无穷,方圆兼用,灵活生动。
重按轻提:楷书中的一些笔法,如顿笔回锋挫逆等,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,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、按的运用。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,速度稍快。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,速度稍缓,当然,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,不可大起大落,忽轻骤重,应使其自然。
运腕得宜:“书法之妙,全在用笔。”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,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。章法、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,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。谈到用笔,不能不提到运腕,二者是不可分。行书的灵动精妙处,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。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,疾徐提按,使转变幻。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。
一、行书
1、大小相兼。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,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,字与字之间的连带,既有实连,也有意连,有断有连,顾盼呼应。
2、收放结合。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,线条长的为放;回锋为收,侧锋为放;多数是左收右放,上收下放,但也可以互相转换,不排除左放右收,上放下收。
3、疏密得体。一般是上密下疏,左密右疏,内密外疏。中宫紧结,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,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。布局上字距紧压,行距拉开,跌扑纵跃,苍劲多姿。
4、浓淡相融。行书书写应轻松、活泼、迅捷,掌握好疾与迟、动与静的结合。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,末字为枯。线条长细短粗,轻重适宜,浓淡相间。和草书差不多,但没那么草。
二、楷书
1、讲究用笔
钢笔楷书的笔画有提顿、藏露、方圆、快慢等用笔方法。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、质感的线条,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。钢笔楷书字形较小,线条粗细变化不大,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,笔画就达不到要求,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、僵硬死板等毛病。
2、笔画分明
钢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,工整规范,干净利落,不能潦草、粘连。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,使笔画达到:既起收有序、笔笔分明、坚实有力,又停而不断、直而不僵、弯而不弱、流畅自然。
3、结构方整
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、重心平稳、比例适当、字形端正、合乎规范。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、行款整齐。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,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。
扩展资料:
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,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。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(章)草书——由“正体字”中派生出别支来。桓灵朝的“正体字”除了隶书以外,其次就是“八分楷法”,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“八分楷法”的别支。
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,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,就变成行书了,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。在汉末,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。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,才使之盛行起来。
参考资料来源:
百度百科-行书
百度百科-楷书
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《兰亭集序》《祭侄文稿》《黄州寒食帖》。
一、天下第一行书——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
公元353年4月22日(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,距今已1661年),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,饮酒赋诗。
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,并作序一篇,记述流觞曲水一事,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。这篇序文就是《兰亭集序》。并挥写了一篇《兰亭集序》。
唐太宗对王羲之极为推崇,曾亲自撰写《晋书》中的《王羲之传论》,赞誉为“尽善尽美”。他将王羲之的临摹本分赠给权贵近臣,并将真迹作为陪葬品。
《兰亭序》全文共28行、324字,通篇笔法遒媚飘逸,每个字都精妙绝伦,点画宛如舞蹈,仿佛有神人相助,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。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“中国行书第一帖”。
后世凡学习行书者,无不倾心于《兰亭序》,其洋洋洒洒、如同舞蹈般的笔法令后辈习书者赞叹不已,赞叹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,赞叹他如水般流畅的文采。
二、天下第二行书——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
《祭侄文稿》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。全文共二十三行,凡二百三十四字。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,挺身而出,坚决抵抗,以致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、取义成仁之事。全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,书法气势磅礴,纵笔豪放,一气呵成。
此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,不顾笔墨之工拙,字随书家情绪起伏,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。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,故《祭侄文稿》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。
三、天下第三行书——苏轼《黄州寒食帖》
苏轼四十五岁,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“乌台诗案”受新党排斥,贬谪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,在精神上感到寂寞,郁郁不得志,生活上穷愁潦倒。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,并书写了《寒食帖》。
《寒食帖》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。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,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。诗写得苍凉多情,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。
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,有感而出的。通篇书法起伏跌宕,光彩照人,气势奔放,而无荒率之笔。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被称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,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。
扩展资料
行书的出现与兴盛
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,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,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。“行”是“行走”的意思,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,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。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。
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,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。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(章)草书——由“正体字”中派生出别支来。桓灵朝的“正体字”除了隶书以外,其次就是“八分楷法”,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“八分楷法”的别支。
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,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,就变成行书了,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。在汉末,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。
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,才使之盛行起来。行书到王羲之手中,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。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,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,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《兰亭集序》也是出自王羲之之手。